什么叫性价比?这就叫性价比!

转载自「基础颜究」 文章|三亩




老亨利·福特来说,发现“流水线”并不是特别难。在汽车生产线变成“福特生产方式”之前,早年间美国的屠宰场,一直是“流水作业”——牛羊挂在半空中,屠宰工人们等在自己的“工位”上,看它们被推过来,又将它们推到下一道工序。


老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是当时最好大量生产汽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虽然汽车是欧洲人发明的,但只有美国才需要大规模地生产汽车。


根据何帆老师的分析,美国国土辽阔人民稀疏,需要一种便利的交通工具;美国人性情彪悍,有牛仔精神,希望有自己的车,就像一匹自己的马;美国没有欧洲那样壁垒森严的阶级划分,所以一种汽车出来,全国人民都可以买。

产量上去,价格下来,福特汽车一统天下。

福特对于技术线路的选择,其实华熙生物的郭学平博士,也经历过一次。


01、大规模


郭博士早年间还是高校研究人员,研究生物发酵方法生产【透明质酸】(也就是“玻尿酸”)。去欧洲参观当时最先进的生产线时,发现在“收获”【透明质酸】的时候,是“用笊篱去捞”的。


跟捞饺子差不多。


这也太不美了……作为一个工程师,郭博士本能地不喜欢这种“间歇性”的操作。(所谓“间歇性”操作,就像煮好一锅粥后要停下来,把粥倒出来空出锅子,再煮下一锅。)


要是能够“连续性”生产多好,多漂亮。(所谓“连续性”生产,就像抽水机抽水,机器不用停机,一直抽就一直有。)


但这“漂亮”只是灵感,郭博士迅速想到这样一件事:“这个国家人口这么少,全国加起来,只能勉强算一个北京市区。”“如果在中国推广【透明质酸】,产量会大很多,这样连续生产就成本更低了。”


就是这样一个推算,让郭博士选择了连续生产的路线。


02、困难


获得灵感是容易的,困难的是坚持。


选择连续生产,意味着不能用当时中国最便宜的“人工成本”去打江山,反而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研发或购买自动化设备。

也就是说,郭博士的选择,意味着早期的大量投入。而在销售额没有上去之前,成本并不会降低。


最艰难的时候,公司已经到了步履维艰的程度。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存在掉过头去再重新选择的可能,只能继续改,继续升级,继续咬着牙坚持。明明知道有更省力的办法,但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荆棘路。


链家的创始人左晖在上市之后,接受李翔老师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我想郭博士应该很有共鸣:要去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

难不需要解释。所谓“正确”,就是向“技术”要潜力,而不是单纯地堆砌便宜的劳动力。


因为终究有一天,中国人会富裕起来,劳动力只会越来越贵。因为相信中国自己的技术人员,他们足够勤奋足够聪明,一定能打通一条不一样的技术路线。


03、曙光


在我看来,郭博士和所有中国技术人员的持续投入,于【透明质酸】在医美和护肤市场的逐渐被接受,某种意义上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不断用技术降低【透明质酸】的生产成本,这原料才能逐步进入医生和配方师的视野;而市场的不断扩大,更多的用量反过来又刺激了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别人卖12000,中国人可以卖10000;别人卖10000,中国人可以卖8000;别人卖8000,中国人可以卖5000……

质量一样,甚至比他们的更好。


有了技术做保障,有了特别的技术路线,自然就有了底气。


想想当年【透明质酸】的价格,再看看今天市面上那些大量使用【透明质酸】的单品,真的觉得像是做了一场梦。


如果说老福特利用了美国优势,那么郭博士他们就亲身参与了中国的优势——这很可能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同行仍然有的机会。


实际上,郭博士他们仍然在“发酵”这条继续路线上有进展,比如Bioyouth™ - Brice  ,用特定的酵母菌发酵东北糙米,促进皮肤角质更新,舒缓保湿。


相信他们仍然在 “做难而正确的事”,通过技术来挖掘潜力。


而这些新的原料,也已经在很多品牌中有了展现。


04、期待


我们仍然在期待中国的创新


中国巨大的体量,让我们有可能尝试那些人口体量小的国家不能尝试的技术路线,正如郭博士一开始设想的那样。


而中国人逐渐提高的要求,也让我们的“技术挖潜”的工作,天花板变得越来越高。


十五年前,如果有人告诉我,对【透明质酸】进行深入挖掘,对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可以变成一种通用的技术品台,我会反问一句:“为什么我要用这么贵的分子作为技术平台?”

十五年前,如果有人跟我说,标准版【透明质酸】会逐步替代【甘油】,变成一种越来越通用的“保湿剂”,打死我都不会相信。

然而这一切在今天都实现了。

十五年并不久,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来说,仿佛隔了一个世纪。我们要谢谢郭博士这样的科学家,因为他们的灵感,更因为他们的坚持。


技术,尤其是中国的技术,绝对不是“够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