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思美日用化工(广州)有限公司

收藏 中文 | English


资讯中心

无数人忽略的烂脸真凶,小心中招

转载自「基础颜究」 文章|八筒姐姐




大家好,我是八·完美继承爹妈缺陷·精准长残·筒。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我的父母,即使从现在的眼光看,长相也是“瑕不掩瑜”型的。
爸爸五官立体,鬓若刀裁,只是脸上有时会长小脓包痘痘;妈妈肤色白皙,鹅蛋脸,但是脸型偏长。结果我精准继承了我爸的脓包痘痘,和我妈的长脸……


学生时代小姐妹一起讨论护肤问题,我都会愤愤不平:脸长就算了,痘痘才是头号难题。都怪我爸,他长痘,我也遗传他!没想到,和我一样被基因拖后腿的朋友还真不少。没办法,爹妈给的,只能接受。


直到看到@大叔的文章,我才发现,是自己的饮食出了问题。不喝奶茶,少吃油炸,停了两个月牛奶,脓包痘痘自己就好了。嗨!怪不得怎么改变护肤思路都不对,原来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啊,错怪老爹了!

倒是我妈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这爱吃油盐爱喝牛奶饮料的习惯,还不是你爸带坏的!


回想起那些年我爹偷偷带我下过的馆子,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一大杯纯牛奶……原来,不只是基因会“遗传”,生活习惯也可以。



1、痤疮


饮食习惯可能是我们受父母影响最大的地方之一。
我的几个朋友,甘肃人爱吃碳水,嘉兴的嗜甜,山东姐妹说起地里刚收上来的生大葱两眼放光,东北女汉子厨房里永远有“妈妈寄来的酸菜”。从小养成的味觉,比乡音还顽固。


高糖、高油、多奶制品的饮食,容易诱发痤疮。如果正巧一家子饮食习惯相同,又恰巧都由饮食引发了痤疮,可能会产生“家长把痘痘遗传给了孩子”的错觉。
比如我家,我妈妈饮食比较健康,而爸爸和我都是吃货。相似的饮食习惯诱发了同样的皮肤问题,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遗传。


2、敏感肌


有一类敏感肌,也和生活习惯有关。
洗脸用的水温,脸对着花洒冲洗的习惯,热毛巾大力揉搓面部的动作……父母用惯了香皂洗脸,孩子往往也很难不迷恋皂基带来的滞涩感。

有些“祖传敏感皮”,可能只是“祖传”了“每天一个敏感小技巧”。


3、过敏


这类朋友更惨,他们和亲人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塞流涕、瘙痒鼓包,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都没有好转。
如果他们终于想起求助医生,可能会发现,仅仅是因为家里人对某种东西过敏/不耐受。
全家疑似荨麻疹的朋友,勤洗晒床品和沙发套之后,自己和孩子终于能睡个好觉了;从江南到西北上学的姑娘,脸上再也没有可疑的“蚊子包”出现。

像尘螨、花粉等过敏源导致的皮肤状况,在改变生活环境后,可能会得到明显改善。“大学就是整容院”,部分原因也是生活环境和习惯改变带来的贡献。


上面这些皮肤问题,看似“代代相传”、根深蒂固难以解决,但主导因素其实是生活习惯。只要改变生活习惯,就有希望缓解。但有些情况下,基因也有很大影响。
比如痤疮。
何黎教授的团队就发现,中国汉族男性有两个典型的痤疮易感基因DDB2和F13A1。DDB2和疤痕的形成有关,F13A1会上调炎症因子“白介素6”,影响痤疮产生。


还有些皮肤疾病,真的是“天注定”。


4、特应性皮炎


又叫异位性湿疹。很多会出现在婴儿时期,又叫婴儿湿疹。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如果母亲患有特应性皮炎,子女在出生后两年内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
如果父母双方都曾经或者正患有特应性皮炎,子女的发病率会飙升到79%,这种情况下几乎每5个孩子里才能有一个幸免于难。


5、脱发


传说中连皮肤科专家都逃不过的“绝症”。


春晚小品金句有云“爹秃秃一个,娘秃秃一窝”,其实并不准确。
华西医科大学研究了1766名汉族男性,发现其中有脱发家族史的人脱发率为63.9%,明显高于没有脱发家族史的人。父亲脱发,儿子也不一定能“独善其身”。



6、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患者的手或腿脚上出现对称性的色斑和色素减退形成的网状斑。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就是说,父母中有人患病的话,后代发病率较高,而且男女发病率相近。
比如,一个22人的三代家庭中,就有7人患病。



7、寻常型鱼鳞病


俗称“蛇皮腿”,属于1号染色体上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同样也是父母有病则子女高发。

很多人明明大部分身体皮肤不觉得干燥,但小腿等部位总是干燥起皮,动辄“六月飞雪”,甚至腿上留下“翘边”的褐色鳞片样皮屑,怎么保湿都很难改善,可能就是鱼鳞病。


8、银屑病


如果说鱼鳞病只是“撒盐风中差可拟”,那银屑病可能就是“鹅毛大雪”。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十几条染色体和银屑病有关,这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情况相对更加复杂。
和基因有关的皮肤病还有很多,比如毛周角化、白癜风、系统性红斑狼疮、色素失禁症等。
有些情况下,护肤手段可能有助于情况缓解(比如保湿、去角质等),但根本问题在于遗传因素。如果出现相关疾病,请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八筒碎碎念


经历过青春期的逆反和独立后的疏远,又经过疫情下的被迫分离,好像和父母生活在了两个世界。


今年终于有机会回家,看到墙角熟悉的牛奶箱,早餐十几年如一日佐粥用的榨菜丝、吸饱了油的荷包蛋。

我好像还是那个早起准备去学校和同学对答案的小姑娘。

他们也只是三十多岁年富力强的“新时代中坚力量”。


被尘封的记忆,就这么被一顿普通的早餐“哗啦”抖落开了。


有些生活习惯迟迟无法改变,只是因为见证了那些最宝贵的时光。

相似的轮廓,相同的皮肤问题,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血脉的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