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美丽研制」
潮流和喇叭裤一样,几年一个轮回,化妆品“刷酸”其实是20多年前雅芳的发明,“刷酸”,可治疗色斑、痤疮、光老化等皮肤问题,机理清晰,功效明确,短平快,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凭借快速见效不含糊,稳坐美容界今年的“顶流”。
“刷酸”大热背景下,护肤品牌纷纷布局“刷酸”产品线,以“酸”为主要功效及宣称的护肤品也是层出不穷。但在竞争“内卷”的大环境下,为求上镜出圈,靠堆叠“猛药”来吸引消费者注意,而忽视高浓度、高频次、高酸度的使用含酸护肤品,可能会导致肌肤出现敏感的事实,这导致护肤品市场含酸产品鱼龙混杂,普通消费者很难找准功效和安全并存的刷酸产品。
药监局监测到风险后,迅速给出风险提示,在8月11日给出科普文“科学认识“刷酸”美容”,是给业界的一记提醒,同时提醒消费者“刷酸需谨慎”。
药监局科普文中提及的“刷酸治疗”,专业上来说,其实并不属于化妆品领域,它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因为风险太大,是不能用于化妆品中,例如:维A酸、三氯醋酸等,他们是化妆品禁用成分。这些只能在医疗场所在医生处方及监护下使用。
“刷酸”需谨慎,但不代表要把所有含酸类护肤品一棒子打死。不可否认的是,低浓度的含酸类产品,主要作用于皮肤角质层,对改善痘痘闭口、细腻肤质、去黑头、收敛毛孔等均有明确功效,是护肤界公认的有效手段。消费者无需将其当做洪水猛兽,只要能正确认知含酸类护肤品所能实现的功效,切忌盲目,同时学会更好的“日常刷酸,安全刷酸,合法刷酸”,就能从含酸类护肤品中获得裨益。
化妆品中常用的酸
α-羟基酸 (Alpha Hydroxy Acid,AHA)
α-羟基酸α-碳位氢被羟基取代的羧酸,因大多数在水果中天然存在,故称果酸。从结构上来看,化妆品中常用的果酸包括:甘醇酸(羟基乙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苦杏仁酸(扁桃酸)、葡糖酸、柠檬酸、乳糖酸,麦芽糖酸等(按分子量从小达到排序)。需要明白的是,现在用于化妆品行业的以上这些果酸,都是人工合成的,并不是从水果中提取而来。
最新药监局批准的N-乙酰神经氨酸,俗称“燕窝酸”,也属于α-羟基酸。
第一代果酸以羟基乙酸为代表,这类水溶性的酸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渗透力强的特点。化妆品中的果酸,通过酸刺激来加速皮肤表层角质细胞松动、脱落,具有促进代谢,剥脱老废角质的作用。因此,能够缓解由于老废角质过厚导致的脸色暗沉和皮肤粗糙;加速聚集在角质细胞中的黑色素代谢,匀净提亮;去除存积于皮脂腺开口处无效的死亡细胞,避免毛孔被皮脂堵塞,改善痤疮的生长【1】。
第二代果酸为葡糖酸内酯(葡萄糖酸δ内酯),它本身并不起作用。但当配方中含有水,就会水解后开环形成葡糖酸。葡糖酸分子量较大,相较于第一代果酸,刺激性大幅降低,同时因为含有更多的羟基基团,因而保湿能力更强。此外,葡糖酸内酯/葡糖酸能表现出相较于AHA更为出色的抗氧化性【2】;可显著增强角质层屏障功能,较少经皮水分丢失(TEWL)。
在《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上,葡糖酸内酯在驻留型产品中最高使用量为15%,但业界都理解《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上的最高使用量只是个过渡期方案,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性。因此,个人认为,按目前法规,如果其在无水配方中,葡糖酸内酯可以最高使用量为15%,但如果配方中含有水,考虑到不可避免会形成葡糖酸,还是应该遵从果酸的使用限制要求。
第三代果酸为乳糖酸和麦芽糖酸(麦芽糖酸,目前还不在《2021已使用原料目录内》),是一种多羟基生物酸,其作用表现为相较于甘油更为强劲的结合水的能力以及出色的抗氧化能力,减少光对于皮肤的损伤,可表现出显著的抗衰老效果【2】。
新原料备案第一号:唾液酸:
2%的唾液酸pH值为1.8-2.3,理论上也是个刷酸的好选择。不过国家规定,化妆品最高添加量为2%。这个新原料具有保湿性及多重护肤功能,未来有望成为多功能的刷酸新贵。
β-羟基酸(Beta Hydroxy Acid,BHA)
β-羟基酸是β-碳位氢被羟基取代的羧酸,其代表物质为水杨酸。水杨酸是脂溶性酸,在化妆品中,水杨酸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改善痘痘:1、疏通毛孔、松动角栓;2、有效抑菌;3、控制炎症。
水杨酸有很多衍生物,辛酰水杨酸是最出名的。神药阿司匹林,也是水杨酸最出名的衍生物 - 乙酰水杨酸。
壬二酸
除上述两类酸之外,壬二酸也在化妆品中广泛应用。壬二酸别名杜鹃花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二元酸(分子主链是没有羟基),一般运用于美白、祛痘化妆品中。可有效抑菌、控油,同时也可防止黑色素的形成,减少黑色素沉着,预防斑点形成。壬二酸不仅可以使色沉皮损变轻,还能减小皮损的范围【2】。通常壬二酸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可以长时间使用,且皮肤刺激性和光毒性少见【3】。
其实化妆品中可用的酸,种类千千万万,以上提到的这些成分,只是在目前的“刷酸”化妆品中应用较广泛而已。
HEPES 羟乙基哌嗪乙磺酸
这个成分是非常优良的细胞培养用的酸碱缓冲剂,研究证明具有一定软化角质功能,它溶于水后,其pH值在6-8之间,算不上刷酸。
维生素C
维生素C,也是个内酯,溶于水后,其分子中第2及第3位上两个相邻的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而释出氢离子,具有酸的性质,因此又称抗坏血酸,具有一元酸的性质(分子主链是没有羟基)。
0.5%的维生素C水溶液的pH值约为3,2%水溶液的pH为2.4-2.8,也算是个比较强的酸。维生素C具有酸性和还原性,理论上用高浓度原型维生素C也一样可以刷酸,还具有明确的美白功效,但维生素C在水中极不稳定,因此高含量原型维生素C用于刷酸,配方上存在难度。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对于化妆品中α-羟基酸和水杨酸的添加有如下明确要求:
对α-羟基酸的要求:
由于α-羟基酸具有一定剥脱作用,且其剥脱力与浓度和pH相关,因此,《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主要从两方面对α-羟基酸进行管控,一是对含量,二是pH。化妆品中α-羟基酸的总量必需≤6%,且除淋洗类发用产品外,产品pH≥3.5,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便是洗去型的面膜,也应符合pH≥3.5这一要求。此外,法规还要求在非防晒类护肤化妆品中,α-羟基酸含量≥3%或标签上宣称α-羟基酸时,应在标签上标注“与防晒化妆品同时使用”。
对水杨酸的要求:
当水杨酸在配方中不是作为防腐剂使用时,《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强制规定驻留类产品和淋洗类护肤产品中,水杨酸最高含量为2%,淋洗类发用产品中,水杨酸最高添加量为3%。除香波外,不得将其添加于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产品中,且必须在标签上注明水杨酸使用目的以及“含水杨酸:三岁以下儿童勿用”字样。
当水杨酸作为防腐剂使用时,最大添加量仅为0.5%。
友情提醒,含α-羟基酸任何一种,任何含量,按药监规定,只要pH值低于3.5,就有违背现行法规之嫌。特别是添加葡萄糖内酯之类水解动态平衡的产品,这类产品pH会漂移,非常难以控制其pH范围,需要有成熟的缓冲体系及长期稳定性观察。
如何选择含酸类化妆品
必须谨记化妆品不是药!
且当前世界也没有“一夜回春”的神药!
我们不建议敏感性肌肤使用含酸类护肤品、
1、关注浓度
若为日常养护型产品,建议选择α-羟基酸的含量在6%以下,以及水杨酸的含量在2%以下,且PH高于3.5的化妆品。盲目追求高浓度伴随的就是刺激、过敏、肌肤受损的几率增高。
2、关注pH
pH越小,酸类成分功效越强,但带来的刺激性也越大。若是只单纯看酸类成分的浓度,抛开产品pH值来评估产品功效,也是不合理的。选择含酸类产品时,应结合自身皮肤状况和耐受力,选择pH在3.5~4.5范围内的产品。pH过高的产品,就不存在刷酸所希望带来的益处和功效了。
刷酸频度也不宜过高,推荐一周使用刷酸类产品1-2次。
3、关注品牌
相对于小品牌,大品牌研发实力相对更强,能根据产品定位科学设计配方,其完备的安全及功效验证体系,通常都会进行消费者(人体)试用,确保产品上市后,出现刺激的几率大幅降低,普通消费者用着更放心。
含酸类化妆品使用须知
使用后皮肤微微刺痛发痒,刷酸产品普遍存在,这是正常的皮肤反应。出现较严重反应的消费者就必须停用一段时间,等皮肤恢复后再尝试。推荐敏感型消费者,在刷酸前涂滋润度高的舒缓面霜,或者直接选择滋润度高的刷酸化妆品,可以缓冲刺激。
轻微的局部脱皮,这也是正常的,期间做好滋润保湿,如果脱皮较为严重,建议停一段时间,等皮肤恢复后再次尝试。刷酸产品使用后肌肤短期爆痘,也属于正常,这是皮肤被刺激后的反应,如果爆痘情况持续严重,则说明肌肤不耐受,需要选择其他类型的祛痘产品。
刷酸产品使用同期,避免使用猛药型化妆品。建议使用具有温和舒缓保湿功效的化妆品,或神经酰胺含量较高的产品可帮助皮肤重建屏障。具有温和美白功效的产品可以使用,但避免使用高含量美白剂的产品,以避免刺激。刷酸后新生肌肤娇嫩,尽量避免在夏天阳光强烈的日子里刷酸,春天皮肤容易过敏,因此刷酸尽量选择在秋冬季。
毋庸置疑,酸本身是一类优异的护肤成分,市面上确实不乏能真正解决肌肤问题的含酸类化妆品,但消费者不能盲目,还是需理性、慎重,且个体地选择和使用满足法规的良心产品。也希望广大同行能够秉持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开发真正安全、有效的含酸类化妆品!
记住,日常刷酸每周二次酸/有效刷酸依靠品牌口碑/合法刷酸产品pH不能小于3.5